|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传说中的稷山古塔

传说中的稷山古塔

关键词:稷山古塔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稷山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ish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28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宝塔曾凌亘古牢,
    登临百里见秋毫;
    凌霄作镇横汾上,
    疑是擎天玉柱高。




    这是大明稷山知县武占鳌在其任内咏稷山古塔的一首七言绝句,题为稷山古塔,其诗应为明嘉靖乙卯年即公元1555年前而作。此诗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稷山古塔的巍峨和壮观景色,诗中首句称古塔为宝塔,说得是古塔巍峨高大延续不断的牢固屹立。二句说了登上宝塔可看到绵延数百里的壮丽景观。三句是说宝塔直插云霄似镇物横卧汾河之滨。四句则描写宝塔象擎天玉柱支撑着后稷故里这片神奇的土地。

古人的话我们不可不信,他道出了当时稷山古塔作为稷山一宝的神秘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圣无比。而关于稷山古塔的众多美妙、神奇传说,至今是人们茶余饭后追思和问答的话题,经久不衰。诸如:公塔母钟之说、麦杆敲钟的故事以及南蛮子盗钟、铁锅煮饺子的故事。尤其是那句稷山有个稷山塔,把天顶的咯碴碴的顺口溜更让稷山人自豪至今。在稷山人民心中,宝塔是佑县之灵,这座凝聚着后稷人民智慧和伟大创举的宏伟建筑,近千年来,一直佑护着他们安居乐业,兴旺发达。

     据现存在青龙寺碑林中稷山县人民委员会一九六O年公布的文物保护标志碑文记载:“稷山塔是金代建筑,是研究建筑结构学的重要实物依据。尤其是塔内石刻极为珍贵……。”但好景不长。仅过了四年,一九六四年五月,古塔南北间遍体裂缝,当时的稷山人民委员会出于安全,以防倒塌为由,未曾考虑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决定予以拆除。至今留下千古遗憾。现在想起来真是幼稚,大可不必。临猗县城有个猗顿塔,不也在当时就有裂缝,部分坍塌吗?人家没塌,不也至今屹立吗?看来都是我们过于小心了。据当时参与拆塔的人回忆,稷山古塔竟是平地而起,地下未曾见到地基。验正了古塔是研究建筑结构学的专家论证是多么重要和精僻。 

    近千年来,稷山古塔的修建始终是个谜,只是随着古塔的被拆。一些谜才逐步解开。并于建塔年代。在清同治年间县治记载为崇善寺塔。这个记载有误,而且被以讹传讹误导稷山人民一百多年。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从塔上拆下的文物和一九六O年县人民委员会公布的材料证明,稷山塔全名应叫广教院塔。始建于金明昌二年八月二十八日(1191),据县电信局一九八九年盖邮电大楼时从塔基旁挖出的石碑碑文记载:古塔为金代广教院塔,此塔由当时的绛州天宁寺住持修塔会首倡导而建,原碑文上款为:修塔维舟最上福田姓名真像传于不朽之碑,其碑上刻有当时的倡导人及募捐人士的姓名及石刻头像,修塔会首为本州(绛州)天宁寺住持绪论传戒沙门行进,另外还有河中府僧正通玄、天宁寺僧正肇基长川登院主洪海等不下百余人碑上有各有像。可以说是传于不朽了(碑存青龙寺)据说从塔上拆下的塔尖底座为传说中煮饺子锅,其铭文记载为:广教院塔,大金明昌二年。据此证实,同治县志记载有误,应于澄清。

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稷山八九十岁的老人都知道,稷山县城的位置在明嘉靖间不在今天的老城区位置上,而是在今天职工新村和甘泉村中间这一带,事实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厄运两次降临稷山古塔,震中陕西华县,震级八级,稷山城垣尽毁(稷山县志载)到了明隆庆年间(1567年)在今天县城古城区的位置上新建县城(稷山县志载)也就是说,当时的广教院塔和广教院已先于县城圪立在此三百余年了。当时新县城选址是否已考虑此处已建有古塔而建,不可得知,但终究是选在了这里。同时在建新城前古塔已被地震崩裂。当时稷山知县薛一印(陕西韩城人)也在一首咏稷山古塔的五言诗中这样描述和赞美稷山古塔。诗名为秀塔穿云,诗如下:


孤刹凌霄汉,云连塔共飞;
塔撑云脚翠,云护塔腰肥。
天柱浑依纽,地震将开扉;
乘风忽陟顶,俯视尘寰微。


     诗中孤刹应指广教院远离县城,高耸入云的古塔与云共飞,在云雾缠绕和护卫下,塔似变的粗壮高大,像浑然的天柱只是地震将其崩裂(开扉)诗中末句地震将开扉一句,是说由于地震古塔崩裂。但其却巧妙地将崩裂描写为开扉,意指宝塔像打开心扉一样,佑护着后稷子民。诗人多么富有浪漫色彩和人情味,真可谓之绝句妙诗一首。

在此后的四百余年间,宝塔似有神灵一样巍然屹立,佑护着后稷子民一直走到公元一九六四年五月那个难忘的日子,从一九六四年六月开始,宝塔终被临汾一建筑公司中标拆除。虔诚的后稷子民得知这一消息。当时的摄影技术并不发达。在未搭拆架的五月底前拍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存唯一的一张稷山古塔全景照片,现已弥为珍贵(现此照片已被用于众多的稷山宣传资料、广告的压题照片)而当搭起拆架后,更有众多的人们在此拍照留念。但稷山古塔却永久的失去了,留下的只是永恒的记忆。

    笔者曾在稷山报发表过抱撼稷山塔一文。对稷山塔在人们心中的份量和位置作描述。今天笔者再次试着从考证角度追忆稷山塔,潸然泪下,感慨万千,若当年的文物保护意识能像今天这样,稷山古塔作为稷山的标志,可能会永远屹立在县城中心,佑护着后稷子民。

    据参加过当时宝塔拆除文物保卫工作的东街村民马良贵回忆,拆塔时稷山古塔文物十分丰富。拆下的文物由保卫人员护送至县文化馆保管。当中不仅有镇塔玉龟、建塔文档,老百姓叫天书(记载建塔原由的文书当时用蜡密封于陶罐之中)还有众多和真塔造型一样的金塔、银塔,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还有塔中那精致的石刻,但这些文物现在却不知去向。更重要的据马良贵老人讲,在拆塔时每隔几层砖就用枣方木利用铆榫连接在一起,起今天的钢筋作用。据说枣方木很厚,没有几百年的历史就没有那么粗的木材可解。他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稷山红枣栽培的历史至少在两千多年的先秦时期或更早,也许在后稷教民稼穑时就有了红枣。只是这枣方木随着宝塔的消失也不见了踪影。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曾经拥有时,往往不知珍惜和爱护,但当你失去了,才想起了它的珍贵。但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今天我们考证稷山塔的历史就是要不忘历史和曾经的拥有,从而唤醒人们的记忆。从而学会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

    回望历史,给我们以强劲的反思、警醒和振作。欣喜的是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修复重建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有口皆碑。

    我们有理由相信,也许不久稷山宝塔会重新屹立和出现在后稷子民的视野之中,人们期待着……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